当前位置: 政策文件  >  指导文件  >  正文

测绘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时间:2018-10-23     点击:

1. 概述

测绘类专业的一级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包括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导航与位置服务、矿山与地下测量、海洋测绘六个二级学科。测绘类专业主要包括“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两个基本本科专业,“导航工程”和“地理国情监测”等特设本科专业

测绘类专业承担着培养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专业人才的责任,直接关系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和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将基础地理信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予以大力开发,我国以基础地理信息为核心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测绘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测绘领域自身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及其为21世纪中国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是测绘领域的两大发展主题。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已融入国际测绘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中,以空间定位、遥感技术、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世界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测绘类专业是培养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专业人才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确定地球和其他天体的形状、重力场及空间定位,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及其组合系统获取地球及其他实体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作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研究目的是探究地球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防灾减灾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现代测绘体系主要包括集成化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实时化空间数据获取体系、自动化空间数据处理体系、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和社会化地理信息应用体系。测绘类专业发展的技术推动力在于空间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研究对象从地球表面向地球内部乃至地球以外的星体扩展,从基础测绘生产型向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型、服务型转变,技术手段在于构建天空地对地观测与探测技术体系。测绘类专业具有需求多样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专业教育内容、培养模式也各有特色。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与应用是测绘类专业的基本内涵,应加强学生空间信息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812 测绘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

081201 测绘工程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2)特设专业

081203T 导航工程

081204T地理国情监测

3. 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有能力从事教育、科研、管理技术研发等工作

2)较系统地掌握测绘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测绘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行业对测绘类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专业发展和专业教育有良好的支撑,专业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

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反映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与性质、主要的社会竞争优势,以及毕业后5年左右事业发展的预期,要求具体,能够分解落实,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并能够检验其是否实现。要特别避免将培养目标作为对少数优秀毕业生的预期。

专业须通过有效的途径保证培养目标面向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有效公开,教师和学生要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

专业要建立必要的定期评价制度,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测绘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4. 培养规格

4.1 学制

四年

4.2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4.3 参考总学分

测绘类专业总学分为140~17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4.4.2业务能力方面

(1)较为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工程科技报告和论文的写作能力,了解本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测绘地理信息工程科技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具有团队协作、创造性思考、规划和组织、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使用工具和技术、实施监理等能力。

3)掌握测绘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基本专业技能,能从事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量、不动产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制图等测绘生产和管理工作;初步具备运用测绘专业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测绘地理信息工程中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在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运用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测绘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工程伦理基本要求。

5)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4.3 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低于25: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6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

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25%。

5.2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具有测绘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从事专业课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有完成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能力或在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主讲教师要有明确的属于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方向。用科研带动教学,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掌握测绘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涯、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指导。

5.3 教师发展制度环境

各专业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

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和平台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

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

应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6. 教学条件

6.1 教学设施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6.1.1基本办学条件

测绘类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6.1.2教学设施要求(实验室、实践基地等)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

3)保证学生以课内外学习为目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

4)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场馆和设备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6.2 信息资源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6.2.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6.2.2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使用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专业基础课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如无正式出版的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

6.2.3图书信息资源

提供必要的测绘类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生均专业图书量不低于50册,每年生均专业图书进书量不少于2册。凡是折合在校生数超过500人的,当年进书量超过1000册即可。每种电子图书按1册图书计算。

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6.3 教学经费要求

6.3.1年生均教学运行费

教学经费投入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6.3.2新增仪器设备总值

近五年年均更新教学仪器总值不小于设备总价值的6%凡已有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万元。

6.3.3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的测绘类专业,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不低于2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5000元。

6.3.4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或总额超过5万元。

7. 质量保障体系

各专业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专业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专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附录一

测绘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议

1. 专业类知识体系

1.1 知识体系

1.1.1 通识类知识

通识类知识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和社会科学、外国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和艺术等内容由各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但应包括我国注册测绘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测绘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1.1.2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知识工程基础类知识。

数学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基本知识。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地球科学概论等基础知识

工程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等基础知识。

1.1.3 专业知识

1)核心知识领域:涵盖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空间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大地测量学与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航天航空测绘、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海洋测绘、矿山测量、遥感科学与技术、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变形监测与分析等核心知识领域。

2)理论教学基本内容:测绘学概论、GNSS原理及其应用、数字地形测量、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基础。

3)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水准仪、全站仪、GNSS接收、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测绘仪器的操作;数字测图GNSS摄影测量、遥感、导航、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测量数据的处理实验技能;测绘专业程序设计;社会实践等。

1.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间实验或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与集中实习、生产实习、综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等。

2. 专业类课程体系

2.1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各高等学校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或者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对于四年制测绘类专业,可参照以下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2.1.1 理论课程要求

测绘类专业课72~90学分,其中选修课约30学分。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2.1.2 实践课程要求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应以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实践、社会应用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建立课间实习、集中实习、课程设计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少于25%。

2.2 核心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上述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专业核心课程,并适当增加本校研究或应用的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10+X)门:测绘学概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制图学基础、数字地形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学、GNSS原理及其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工程测量学,X为每个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一般设3~5门。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10 +X)门:测绘学概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NSS原理及其应用、航空与航天数据获取,X为每个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一般设3~5门。

导航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设10门:导航学、最优估计、卫星导航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与程序设计、导航电子地图、惯性导航原理、组合导航。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的核心课程设10门:地理监测原理与方法、地理变化检测与分析、地理调查方法与编码、地理数据分析与建模、地理国情专题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方法、摄影测量原理、数字传感器网络技术、时空数据库。

3. 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优势特色课程,提高选修课比例,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进行选修。


附录二

有关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

1. 名词释义

1.1 专任教师、主讲教师

专业的专任教师是指承担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任务的教师

主讲教师是指每学年给本科生主讲课程的教师,给其他层次的学生授课或者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等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2.数据的计算方法

2.1 折合在校生数

折合在校生数 = 普通本、专科(高职)学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业余(夜大)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2.2 图书资料计算方法

本标准所指的图书资料特指测绘类及相关学科的专业图书,包括院系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的馆藏。

2.3 教学科研仪器总值计算方法

只计算单价在800元及以上的仪器设备。


上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
下一篇: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测绘局办公室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